|
|
厦门机场新候机楼奠基 |
发布时间:2011-10-31 |
|
厦门机场新候机楼奠基
总投资近10亿元,将使机场年吞吐能力提升至2700万人次
本报厦门讯(记者 刘婷婷 通讯员 林淑惠)10月22日,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通航28周年之际,作为向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献礼的重点项目之一,厦门机场新候机楼正式奠基。工程预计于2014年6月完工,届时,厦门机场三期工程主体项目完成后,机场的年旅客吞吐能力将提升至2700万人次,进一步凸显厦门机场作为东南沿海重要国际干线机场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港的地位。
省委常委、厦门市市委书记于伟国,市长刘可清,民航华东管理局党委书记车进军,市领导徐模、杨金兴、潘世建等出席了奠基仪式并为项目培土。
旅客快速增长 推动三期建设
1983年10月22日,厦门机场正式通航。近年来,随着厦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在厦门机场持续践行“航线营销”等策略的推动下,各项业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旅客吞吐量1320.6万人次,同比增长16.6%,全国排名第十一位,并首次跻身世界百强机场;货邮吞吐量24.56万吨,居全国第九位;境外旅客及境外货邮均居全国第五位。今年前三个季度,厦门机场运送旅客1163.8万人次,同比增长19.2%,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长幅度近十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将突破1500万人次,已远远超过目前正在使用的候机楼的设计能力。
集团董事长王倜傥在致辞中表示,为确保在翔安新机场建成使用之前,有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航空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并为旅客提供更好、更舒适的乘机环境,保持在海西的龙头地位,厦门机场于2008年启动了以新候机楼为标志性项目的三期改扩建工程。
新楼“大鹏展翅” 再续闽南风格
新候机楼位于高崎机场东北端,总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工程分期进行。先期工程建筑面积为7.2万平方米,年设计旅客吞吐能力1200万人次,投资近10亿元,预计于2014年6月完工,采用主楼带指廊的布局形式,建成后全部用于国内旅客进出港,将极大缓解现有候机楼饱和的状况,使旅客进出港更加顺畅、舒适、有序。
新候机楼延续了现有候机楼极具闽南特色的建筑风格,鸟瞰犹如“大鹏展翅”,在造型上采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双曲面”手法,兼具“飞檐”、“燕尾脊”等元素,并富有时代感和韵律感。新候机楼通过剪刀式的登机桥和到达夹层,实现出发与到达旅客完全分流。
据悉,厦门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包括新候机楼工程、航空港物流中心、站坪、滑行道及配套设施工程、3号候机楼园林广场地下停车场工程、停机坪改扩建工程等项目,总投资额41.7亿元,是厦门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空港枢纽中心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惠及海西的民生工程。结合、借鉴目前国内深圳、成都机场等单跑道运行的情况,三期改扩建工程完工后,可使厦门高崎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2700万人次,将有效满足新机场建设之前的航空市场需求,为厦门下一步打造亚太知名航空枢纽奠定基础。
机场发展成就 备受各界肯定
副市长潘世建在致辞中表示,厦门民用航空事业走过了一条科学发展、快速发展之路,高崎机场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创新名片,为厦门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为促进海峡两岸经贸、文化、旅游等的交往,为福建省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车进军代表民航局和华东管理局表示祝贺。他说,新候机楼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海西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提升厦门机场服务厦门和海西经济发展的能力。
根据ACI(国际机场协会)的研究数据:每100万航空旅客可为周边区域创造1.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和2500个就业机会,厦门机场的发展所带来的直接、间接效应是巨大的。2006年,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之际,集团被评为“特区突出贡献企业”;伴随着特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厦门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完工后将更进一步提升机场旅客吞吐能力,为特区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力推动特区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海西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