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喜翔业 因为有您
2012年翔报年度人物10
陈仙玉:“逆风飞翔”的驻外常人
■本报记者 林淑惠
【人物名片】
陈仙玉,厦门兆翔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自2001年进入集团之后,曾先后圆满出色地完成其负责的龙岩冠豸山机场、大连机场、乌鲁木齐机场等多家机场信息工程项目。
他是“驻外常人”,每一个项目开工,他都必须亲自驻扎工地现场,长则一年半载,短则数月几十天。在那些驻外的日子里,他走过崎岖的山路、吃过路边摊,“抢”过的士、站过岗、提着铁棒上过班……正是一次比一次艰苦的环境,造就出了陈仙玉不屈不挠的个性;他的身上围绕着许多光环:“公司标兵”、“优秀项目经理”、系统级“优秀共产党员”……然而,荣誉的光环并没有让他膨胀,脚踏实地、责任至上是陈仙玉的真实写照,并鼓舞着他继续在异乡的热土上为集团事业倾情奉献着。
与陈仙玉约定采访时,他人还在张家口,负责张家口机场军民合用改造工程航站楼弱电和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工程。我与陈仙玉未曾谋面,然而,透过一根电话线,却很真切地感受到他特有的质朴和言语间的真诚。听着陈仙玉像讲故事一样叙述他的工程经历,我想,用三个字来形容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那就是——“不容易”!
那些路边“搭伙”的日子
2003年10月,陈仙玉被外派至龙岩,担任龙岩冠豸山机场扩建工程弱电项目经理,这是陈仙玉进入集团后第一次被派驻外地,也是兆翔科技公司首次参与支线机场建设工程,这为打开支线机场建设大门、探索开辟闽西市场打下了基础。然而,在连城“驻扎”的那些日子,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陈仙玉心里最清楚。
陈仙玉和项目组到达连城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吃饭”问题。当时,在机场附近的马路边上,有一家围棚的小饭馆,陈仙玉见到有其他施工队在这里搭伙,便上前问老板:“能不能搭个伙?”“没空!”忙得不可开交的老板干脆利落地让陈仙玉吃了个闭门羹。他心想,吃饭问题解决了大伙儿才有干劲工作,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啊!一阵软磨硬泡之后,老板才勉强答应项目组在路边“搭伙”,但却严格限制他们的吃饭时间。就这样,陈仙玉和项目组在连城开始了一段在路边“搭伙”的日子。
连城地处闽西革命老区,施工物资设备工具严重匮乏,价位比厦门要高出一倍,导致大部分设备材料需从厦门或龙岩市采购;加之连城县崎岖的山路多,当时厦门到连城的高速路又还未开通,这就给工程物资运输带来极大的不便利。
有一回,连城机场安装安检机,设备需要下架,按照标准做法,必须用叉车叉起来,放置到地板上。然而,陈仙玉打摩的跑遍整个连城,却找不到任何可用的叉车。怎么办?从交通问题考虑,从厦门运送叉车过来显然不现实,工程又迫在眉睫,陈仙玉只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他走访当地村民家里,向他们租来木头、“葫芦”(一种简易升降工具),用5、6根木头架成一个三角架,利用“葫芦”完成安检机子的下架工程。
2004年2月,连城机场扩建工程如期保质保量完成,4月份,做好所有收尾工作,陈仙玉才放心地撤离连城。“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陈仙玉在完成连城机场扩建工程时最大的感受,他坦言,正是因为新环境,给了他更多动手、亲自实践的机会,增加了很多实操经验。
“提着铁棒去上班”
2009年3月到2010年6月一年多时间的乌鲁木齐机场工程经历对陈仙玉来说是一段难忘的“战斗历程”。2009年,陈仙玉在新疆乌鲁木齐机场担任项目经理期间,恰逢7.5事件和“扎针”事件,当时的情况非常严峻,整个乌市人心惶惶,交通中断,材料设备无法进场;通讯网络中断,甚至一度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各施工单位人心涣散。
“赶紧到超市去,有什么买什么!”陈仙玉回忆说,7.5事件刚发生时,朋友在电话里火急火燎地告诉他。赶到超市时,陈仙玉在所剩无几的货架上抓了一箱多方便面,紧跟着回驻地将乌鲁木齐的情况汇报给在厦门的领导,此时,项目组只有陈仙玉一个人带着从四川招来的5、6名工人,以及200多万的设备驻扎此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出于对工人负责、对工程设备负责的心态,即使环境再险恶,陈仙玉“想都没想过放弃”。
“那时,每人加工了一条一米长的水管,把头部削尖,随时戒备!”陈仙玉笑说,那时项目组还要轮班巡逻站岗。7.5事件后,网络停了将近一年,直接切断了厦门与乌鲁木齐项目组的软件传输通道,给项目组工程带来很大的影响。“当时几乎傻眼了!”陈仙玉回忆说,无奈之下,项目组只好采取“超级终端”的冷门技术传输软件,坚持把网络问题克服了下来。
“扎针”事件的出现,给陈仙玉和项目组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在人心惶惶的时候,由于工程采购、加工零星材料、提货、邮寄等需求必须到市区去,陈仙玉就向其他项目组借车,借不到车就三五成群,和其他人结伴而行;在公交车上,大家都必须背靠背站着警惕着周围的环境,或者往后车厢挪动,可谓步步惊心。
“当时心想着,不管是哪一趟公交,只要能出这个地方,哪怕去天涯海角,先上了再说!”陈仙玉说,2009年9月上旬,有次他只身一人到市区的敏感地区加工提货,天色渐暗时,路上行人都抢着的士,他手里抱着一堆设备,抢也抢不过别人,公交车也没有了,心里愈发恐惧,“赶快跑!”这是陈仙玉当时唯一的想法。
2010年6月,乌鲁木齐机场工程项目终于完成,陈仙玉如释重负。这一年多的驻扎日子,他带领着项目部克服重重困难,确保现场228万建设物资的安全和项目组人员的生命安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项目完成后,陈仙玉受到了新疆机场集团和扩建指挥部领导的高度赞扬。
|